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宜童新闻

孩子没有说话动机,我们不妨这样做!

2023-11-09 08:57:02

几个月前,为孩子语言问题头疼不已的奕奕妈妈找到了我们。

三岁多的奕奕是一个语言发育迟缓的小朋友,妈妈说诊断之后在家教了他一段时间语言,刚开始还能跟着家长仿说,但是说着说着就不愿意跟着说了,甚至主动表达的次数还变少了,想干什么不说话还会通过哭闹达成自己的目的。

家里老人看不下去,只好妥协,结果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眼看着即将进入幼儿园的孩子语言跟不上,问题行为一大堆,奕奕妈妈说:“我真的是快愁死了。”

其实奕奕妈妈说的这种情况,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是非常常见的,孩子跟着家长仿说了一段时间,突然不爱说了,原来能说的词语,后面不愿意说了,那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原因,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说话了,没有动机了?

01、强化不及时甚至没有强化

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很容易忽略给孩子的强化,或者是给的强化方式不对,在孩子很努力的仿说成功或者命名正确时,家长只是象征性的夸一夸孩子,而不是给到孩子一个特别喜欢的玩具或者特别想要的食物等等,长此以往,孩子的动机减弱,说话也没有任何意义,慢慢的主动跟随意识就会随之减弱。

02、让孩子说的并不是他愿意说的

比如孩子比较喜欢玩玩具,但是家长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孩子当下的兴趣或者利用孩子喜欢的物品去创造说话的机会,而是让孩子去学习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于是会让孩子不停的去命名水果、日常用品的名词类物品,于是就会造成孩子动机不足,兴趣降低,导致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开口。

03、要求过高、过渡纠正

例如很多孩子在经过练习之后,已经开始不断接近正确发音时,但并没有及时强化孩子的努力和变化,相反会因为孩子没有发出完全标准的音而不停地否定孩子。

在我们充分了解了奕奕妈妈教授孩子语言的过程之后,奕奕妈妈终于发现,原来在这其中踩了这么多“雷区”,难怪孩子不愿意跟妈妈“学说话”了。

针对奕奕妈妈遇到的困难,老师为她提供了如下的改善方向,如果您也遇到了类似的困难,不妨也一起来看看:

01、改变训练模式,在玩中学

首先家长要改变“教孩子”这个概念,家庭环境中,家长不需要“变成孩子的老师”,而是可以通过自然的日常互动,通过以孩子为中心的游戏与生活参与,调动孩子的兴趣。

02、简介、生动、多描述

语言是用来互动和表达情感的,而非是单纯用来回答问题的。

在游戏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去告诉他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为其提供语言环境,使其沉浸在语言环境中,让孩子逐渐意识到:言语行为是有趣的且具有功能的。

在描述的过程中,要注意言之有物,及时适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比如学习名词认识水果就带他去真实的摸一摸,洗一洗,尝一尝,然后再去仿说或者命名,告诉他这个词对应的东西是以真实的状态存在的;学习动词的话,就让他去学着练习并展示这个动作,让孩子感受动词是动态的实时的。

03、提问要有技巧

家长们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喜欢提问:这是什么呀。宝贝你看这是什么颜色啊?

其实过多的提问会让孩子觉的他在被测试,经历的是一场不停思考和被控制的过程还有可能回答不上来,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当然在生活中也不是完全不能向孩子提问,但我们可以注意控制答案范围,提供可选择的答案,这样的话,孩子就不会觉得太难,以至于接着不想进行这个问答对话。

比如问孩子想吃什么,同时可以加上“是苹果还是香蕉?”,在提问的同时也是在给他一个语言输入:我手里拿的分别是苹果和香蕉。在问题问出后,孩子即使没有做出言语应答,比如伸手指了指其中一个,也不要去指责他,可以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评述“你指了香蕉,想吃香蕉呀”就及时满足孩子。

04、语言 丰富句子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扩展孩子的语言,丰富句子的成分。比如当孩子看到小花主动命名“小花”时,我们可以接着说“对了,红色的小花”;而当孩子学会了之后,下次能够说出“红色的小花”时,我们可以接着扩充“红色的小花,好漂亮呀”,这样慢慢的去扩展句子的长度,一方面给了孩子肯定,另外一方面也给了他一个很好的示范,方便他进行模仿。


标签

近期浏览: